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健康知识百科

2017-06-29      访问量:

我们尽可能地收集您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果您在这里还找不到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请告诉我们


01 、什么是心理学 ? 

  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条理和规则叫做“理”。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总称,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也就是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指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它年轻,是指心理学最初包含在哲学中,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 19 世纪 70 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尽管年轻,但科学的心理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当前,心理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02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  (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 WPA ) 在 1992 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 10 月 10 日。 2005 年 10 月 10 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03 、你知道“ 5 · 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来历吗? 
   2000 年 5 月,在北师大心理学院  (原心理系) 团总支、学生会的倡议下,北京团市委将每年的 5 月 25 日确立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2003 年 团中央、全国学联向中国大中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 5 月 25 日  (谐音“我爱我”) 确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倡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珍爱自我、追求更高生活质量。


04 、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05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06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07 、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0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心理健康的定义,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特定社会角色和环境特点,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符合以下标准。
  (1) 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给自己确定的理想目标较为适合实际情况。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能理智地对待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运动变换中达到平衡。
  (2)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纳自我,而且也能接受他人,能够认识到他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被其他同学所理解和接受;能够与其他同学较好地沟通和交往,使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状态。
  (3) 良好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而且能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够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4) 具有顽强的意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挫折承受能力。在大学生活中,能够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  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虽然也会出现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能很快地让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
  (6) 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合理的平衡发展。如果一个同学具备了这种健康的人格特征,那么,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09 、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 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 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  (现实性焦虑) 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 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 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5) 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 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7) 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 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9) 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10 、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碍”程度也就越深。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1) 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
  (2) 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
  (3) 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4) 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
  (5) 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
  (6) 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11 、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
  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
  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
  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
  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
  第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
  第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12 、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
  (1) 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
  (2) 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
  (3) 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
  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
  (1) 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 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
  (3) 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
  (4) 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13 、大学生经常咨询什么样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是有关个人发展的问题,这类咨询也叫发展性心理咨询。主要涉及:
  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陌生、焦虑、担心等情绪,如果适应的过程太长,会出现适应障碍。
  学习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14 、新同学进入大学后一般会面临哪些适应方面的烦恼? 
   (1) 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烦恼。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陌生的生活环境会给新同学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容易使同学产生生活不满意,甚至出现想家的情绪。
  (2) 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烦恼。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大学的学习是开放的、是主动性、自觉性的学习。其次,大学的学习涵义是多方面的、多水平的。这些都需要同学自己主动、自觉。部分新生由于不能适应大学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并难以接受事实,很容易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更为严重的可能出现学习上自暴自弃。
  (3) 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烦恼。新生入学后可能出现不被理解或难以被理解的烦恼。不同个性特征的同学对待同学的长处和缺点有不同的方式,由于同学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容易产生各种误会,产生不被他人理解的错觉。另外,由于受到社会、家长的影响,新生之间可能会出现对他人的不信任感。这会增加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的难度。
  (4) 适应新的师生关系的烦恼。有些同学会由于不了解老师而出现不理解老师或片面理解老师的烦恼,也可能由于缺乏与老师适度的沟通,而造成自己不能被老师理解的烦恼。
  (5) 适应独立、集体生活的烦恼。新生中首次寄宿的同学往往出现不能适应独立生活、集体生活的烦恼。同时,独生子女习惯一人一间的“独立自我”空间,集体生活往往让他们产生一种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的烦恼。


15 、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根据不同的特点,学习动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学习动机则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
  (2) 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之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一个学生的几种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则是在几种学习动机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有的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与主导性学习动机同时并存;有的则不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
  (3) 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又可将之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学习的内部动机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它较为持久,且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状态。学习的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16 、什么是学习动机障碍?引起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动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的新生,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松一口气,因此没有在中学时的那股学习劲头;有些新生因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志愿而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学习上;有些学生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好,对毕业后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学习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常常表现在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课后不愿复习、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
 

17 、大学生如何增强学习动机? 
  (1) 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新入校的新生而言,在学习上不要有丝毫的放松心理。大学一年级是打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关键一年,如果在这一年间有所荒废,对今后的学习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2) 面对并接受现实。对于那些对学校和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因为学校和专业已经确定,几乎没有更改和调换的余地,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这个现实并接受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要因此而影响到学业,以至于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发展。
  (3) 端正学习态度,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的成就要以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来衡量,而不能单单以个人所得回报的大小来衡量。
  (4) 要纠正错误的归因。有些学生把能考上大学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毕业后的出路归结为“关系和运气”,这种归因显然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出路仍然是以在校学习的成绩和全面发展的素质为选拔人才的根据,其他因素只能暂时起作用。
  (5) 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培养的结果,原来没有兴趣的事务,经过培养也可以产生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间接的兴趣可以转换成直接的兴趣,关键是人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个人的兴趣服从祖国的需要,到了一定的时候,原来没兴趣的需要就变成了有兴趣的活动。


18 、什么是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哪些明显的表现?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境界的内在推动力,它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
  高成就动机强者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如下特点:
  (1) 乐意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
  (2) 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
  (3) 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
  (4) 工作效率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
  (5) 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得成功。


19 、成就动机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吗? 
   心理学家巴顿 (K . Borton , 1972) 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有正相关关系。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但是,需指出的是,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成就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不同影响。过弱的成就动机当然无助于学习,但过强的成就动机也会造成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抑制大脑相应部位的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根据耶尔克斯一多德逊定律 (Yerkes-Dodsonlaw) ,适度 ( 中等强度 ) 的成就动机对学习才是有益的。


  20 、怎样科学制定学习计划? 
   大学的学习以自学为主,所以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制定学习计划要注意几个问题:
  (1) 自己的学习计划要与教学计划步调一致,不要抛开教学计划孤立地制定学习计划。
  (2) 学习计划要依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应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各科知识的理论学习.
  (3) 学习计划要有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休闲的时间也要考虑在内。
  (4) 计划要有灵活性,不能订得太死。即使有一个小的计划安排没有实现,也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及对整个计划的信心。


  21 、怎样提高预习的效果?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深入而细致地理解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预习不是一般地阅读教材。而是要围绕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以理解教材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预习中还要记下疑难的问题,以求在听课时解决。在需要与可能时,预习还可以结合参观和对所学内容的直接观察、考察及观看有关音像材料等方式来进行。
大学生的预习可以以一本教材为主,但不要局限于一本教材的范围,在有时间和能力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博览群书,以一个问题的论述与解决为中心进行比较,以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可以更深入地领会教材。


  22 、为什么积极的思维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学生通过听课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为此,在听课过程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融合为知识的体系。机械被动地听课,无法使新旧知识互相衔接和融合,只有开展积极的思维,才能实现融合与构建知识体系的工作。
  听课的过程不仅要开展思维,使新旧知识衔接与融合,而且要尽可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发现与探索。这种探究与发现的学习,自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人类原来发现知识的过程,而是要抓住发现过程的主要关键,以利于形成合乎逻辑的科学概念与结论。这种发现学习不仅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怎样科学地组织复习? 
  组织复习,不是简单地阅读己学过的材料,而是要达到进一步消化已学过的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1) 及时进行复习。按照心理学的规律,遗忘是在学习以后就立即开始,其趋势是先快后慢,记过的材料开始遗忘的多,之后遗忘量逐渐减少。要提高记忆的效率,必须在学习新材料之后立即开始复习,而不要等到遗忘开始之后才进行。
  (2) 分散复习。对已学材料的复习,不能集中在一个时间内进行,而要分散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这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如何分散复习的材料,则要根据材料的数量、难度与每个人自身的能力为转移。
  (3) 复习方式多样化。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是良好的复习方式。上课以后,可以当天及时复习,还可以每天复习与每周的阶段复习相结合,或者把逐步的复习与更长阶段  (一个月、一个学期) 的复习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巩固记忆的效果。
  (4) 加强练习。应用知识既是复习知识的形式,也是深入领会知识、培养技能的途径。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采取书面作业、实际调查、参观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进行实践和练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扩大所学知识,并使自己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5) 复习与创新相结合。通过各种练习和实践进行复习,还应有意识地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解题或实际应用时,有意识的设立不同的情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变式”解决问题,将有利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24 、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学习疲劳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劳累感,使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腰酸背痛、肌肉痉挛、眼球发胀发疼、打瞌睡等。表现在心理上,感觉器官活动的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易怒、忧郁等。学习疲劳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它使大脑活动的机能降低。长期过度的疲劳可能造成神经衰弱,但一般的学习疲劳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25 、怎样消除学习疲劳? 
   (1) 科学用脑。大脑有左右两半球,两半球的主要功能不同,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象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为了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球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
  (2) 劳逸结合。学习过程要有间隙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文娱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交替进行,这样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同时,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 顺应生物钟的节律。按照人体生物活动的规律,上午 7 — 10 时机体的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的状态, 10 时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与工作的最佳状态,此后逐渐下降,至下午 5 时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 9 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学习时间的安排应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变化。但这一变化规律会因地区与个人而有所不同,应研究自己身体机能工作的规律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 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的目标而保持坚强的意志,有始有终、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克服学习意志上的软弱和动摇是保证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
 

  26 、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大脑?

  (1) 努力学习,锻炼脑力。大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也像人的体力一样,是需要锻炼的。确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刻苦锻炼脑力不断使用脑力,才能保持心智不会衰退。
  (2) 合理作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在大脑中建立起良好的动力定型,使脑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平衡、协调,有节奏地工作。因此,应当合理地安排生活作息时间,并自觉地遵守,每天按时学习、工作,按时起床、睡眠,逐渐养成习惯,保持习惯。
  (3) 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我们连续工作、学习一段时间,感到疲劳之后,就要休息;经过休息,疲劳消除之后,就要工作。这是根据脑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互相转化、互相诱导规律决定的。疲劳以后仍不休息,大脑会自动罢工,进入保护性抑制;已经睡了八、九个钟头了,还要蒙头大睡,不但不会消除疲劳,还会产生疲劳。只有劳逸结合、张弛有节,兴奋与抑制互相调节,才能保持充沛的脑力。
  (4) 动静相依,文理相间。由于人脑的神经细胞有专门的分工,不同的工作、学习由不同的细胞去分管,经常地轮换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可以减轻疲劳,提高效率。因此,每日、每周的工作、学习内容应有预先的安排,适当加以穿插、轮换,使一部分神经细胞兴奋若干时间后转入抑制,另一部分抑制的细胞兴奋起来。这样,不但使大脑持续地工作不会疲劳,而且使前后学习的内容,在记忆上不会互相干扰。
  (5) 积极锻炼,增强体质。人的大脑与躯体是个统一体,体内的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系统的新陈代谢旺盛,才能供给大脑更多的氧气和养料。锻炼身体,有很多好处:可以积极作息,调节脑细胞的工作;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睡眠,消除疲劳;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那些不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就常常患神经衰弱、高血压、胃病、消化不良、便秘、痔疮等病,脑力劳动者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7 、什么是考试焦虑?为什么会考试焦虑?

学习焦虑,是指担心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未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与恐惧的情绪状态。学习焦虑的突出表现是考试焦虑,即在临考前或临考时产生紧张与恐惧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表现在临考前神情紧张、忧虑,在临考时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手足发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僵化、记忆力力下降,原本熟悉的材料这时也因过度紧张而回忆不起来,严重时还会出现“晕场”的现象。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一是对考试的意义估价过高。认为考试成绩不好,一是影响个人在班级的威信,脸上无光、影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与信任;影响毕业时择业的条件;等等。二是对考试的结果期望值过高,提心吊胆,害怕失败。三是有的学生神经过程较弱,承受不了风险刺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28 、怎样克服考试焦虑?

  (1) 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端正考试的动机。要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只是检查教与学的成效,有利于检查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利于调整对自我的认识,进行自我完善。
  (2) 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值要符合个人实际。考试成绩的高低决定于平日学习的努力,而不是决定于考试本身。如果平日努力不够,复习不够,而企图在考试时侥幸地获得高分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克服这种侥幸心理,就可降低考试焦虑。
  (3) 平日努力学习,加强准备,以平常心应试。克服考试焦虑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平时的努力,彻底吃透教材,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有备无患,信心十足。这样才能以平常心应试,稳操胜券,克服考试焦虑。
  (4) 有意识地克服“怯场”现象。考试时产生的“怯场”现象,可能是由于对考试信心不足而临场慌乱;可能是缺乏应试的经验与技能,临时碰到问题无力应付;还可能是由于学生个人的气质与性格特点不能适应紧张的场面。因此,除了从心理上消除应试的障碍外,还应从应试的技能方面进行加强。如在考试前检查应携带的物品;考试时如何沉着地阅读试题;如何思考答题的步骤与策略;碰到困难时如何应付;如何对自我的情绪状态进行调整等等。


  29 、什么是挫折心理 ?

  当我们的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达成时,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也可称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如学业、工作、爱情等方面,这种挫折可称之为失败;如果这种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身心发展的人生位置,则称为身处逆境。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青年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30 、导致大学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致大学生挫折感的原因可划分为两类:
  (1) 主客观矛盾是导致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主观指大学生的自我需求。客观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一旦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客观不能满足主观的要求,就会产生挫折感。如大学生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的有限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学业成功、工作出色的愿望与同学、同行竞争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与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的需要与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之间的矛盾等。
  (2) 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有的同学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大学生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温床。


  31 、怎样克服挫折感?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但挫折感会让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所以面对挫折,我们要学会积极应对。
  (1) 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2) 确立合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要考虑自己的优势,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人工作之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著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随后他转向搞戏剧,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3) 要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适当的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挫折和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32 、什么是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有哪几种?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着人们心理距离的大小。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它是以情感为纽带,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以交往为手段,以自我暴露为标志的一种心理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主要有:
  血缘型:它是大学生的一种天然的人际关系,如与父母、兄弟等的关系。
  地缘型:主要指大学生因地域相同的缘故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如同乡会等。
  业缘型:指大学生以所学专业为纽带形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
  趣缘型:指大学生以兴趣为主而结成的人际关系,专业兴趣所造成的业缘人际关系也属此类,如话剧社,剧团等。
  情缘性:指男女大学生为满足爱情的需要,通过与异性交往而建立的人际关系,情缘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强度较大的一种。


  33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1) 重横向联系:大学生的横向人际关系指大学生在同龄的同学与朋友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指他们与父母、师长等不同年龄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同辈关系的重视程度超过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同学和同龄朋友在生理、心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在理想、爱好、愿望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
  (2) 小群体多:小群体指那些由于成员彼此认同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其主要特征是以情感因素来调节人际关系。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不愿意接受各种硬性的制度束缚,加之感情丰富,渴求高度个别化的私人情谊,因而极易自发地形成各种小群体。
  (3) 自我选择:与中小学生的结伴上学、共同游戏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不同,大学生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更多的表现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上。他们人际关系的建立是自觉选择的结果,而与自己同辈亲属的关系反而淡薄。
  (4) 深刻持久:大学阶段是人生交朋觅友的高峰期,也是最重友谊、最重交往的时期。他们珍视大学时代的友谊,广交朋友,持续时间较为长久。


  3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具备哪些个性品质?

  (1) 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人能使友谊地久天长。
  (2) 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 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 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5) 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35 、大学生应掌握哪些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

  (1) 微笑。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使对方在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2) 学会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友好的表现,暂时把个人的成见与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内心世界与感受,双方更能相互了解并从中得到新的知识。
  (3) 认同。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在交往中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求认同,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认同别人的感受。
  (4) 学会赞美。实事求是地、适当地赞美对方,可以创造一种热情友好、积极热烈的交往气氛。赞美可以获得对方同样友好的回报。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要努力发现对方引以为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加以赞美。
  (5) 感激。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就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以感恩的心来对待所有曾扶持过你的朋友们,主动表达你的由衷感激之意,慢慢地,你会发现不但自己的人际关系愈加牢固,别人也将以你为仿效的对象。


36 、大学生人际交往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1) 仪表魅力:仪表首先是外貌的美丑,也包括人的穿着、体态、风度等因素,他们对人际吸引力都有影响。风度是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文化教养相结合,在言谈举止中的表露。大学生是有文化教养的青年人,其风度应当体现为谈吐儒雅、举止得体、言行有礼有节、豁达开朗、宽厚容忍等等。
  (2) 态度魅力:大学生要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魅力,就应培养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没有偏见等等的态度。
  (3) 才能的魅力:大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和增长才能,因此大学生应当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本领,要不断的学习和把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要学会含蓄,适当的展示自己的才华;要谦虚谨慎,不恃才自傲,形成学然后知不足的良好学风。
  (4) 性格魅力:大学生要形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于同情心、热爱班级体活动、做事认真负责、忠厚老实、热情开朗、待人真诚的性格特点,培养受欢迎的个性。


37 、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 肯定对方,真诚热情。
  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2) 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暄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练、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
  (3)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38 、人为什么会害羞?害羞对人际交往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害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先天素质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人性格内向,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常怀有一种胆怯心理。同时,教育也是害羞的一个原因,在童年早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到青春期,随着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使青少年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变得胆怯、拘谨。缺乏自信是另一个原因。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能力平庸之辈。这种状况不仅使他们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认知偏差常常是导致害羞的最为重要的后天原因。此外,挫折的经历也会导致害羞。据统计,约有 1/4 的害羞的成人在儿童时并不害羞,这种人以前都开朗大方,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曾经受挫,因而变得胆怯、消极被动。

害羞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如果一个人在任何场合与人交往都害羞,甚至不敢或不愿与人交往,就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具有害羞心理的人在交往中常表现出腼腆、动作扭捏、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小等特征,有严重害羞心理的人甚至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态度。害羞这一交往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直接危害是使交往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常常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使交往以失败而告终;其间接危害则是会导致交往者情绪与性格的不良变化,使人交往后产生沮丧、焦虑与孤独感,进而导致性格变得软弱、退缩和冷漠。


39 、怎样克服交往中的害羞心理?

  首先要在思想上抛弃一切顾虑,即不要怕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要认定说错了虽不能收回,但可以改正;做错了,只要吸取教训,能起到“前车之鉴”的作用;失败并不等于无能。这样,在行动之前就不会光想到失败,他们就会走出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的阴影。
  其次要树立自信,要肯定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看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有助于在交往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有所成功,并在成功体验下对自己重新评价,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再有第二、第三次的成功,害羞者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认识,害羞心理就会悄悄地从他们身边走开。
  另外,学会交往也是克服害羞的有效方法。害羞者可以在与人交往中观察别人是怎样交往的,特别是要观察两类人:一是观察交往成功者,看看他们为什么总是交往的中心,为什么能将各种复杂交往方法运用的得心应手;二是观察从害羞中走出来的那些人,并向他们学习。


40 、什么是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症有那些心理和行为表现?

  社交焦虑是对一般人际交往极端恐惧,并极力回避的心理障碍。社交焦虑对于人们的职业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社交焦虑症患者害怕很多社交场合,害怕自己会丢脸、会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好,担心在别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焦虑症状。他们害怕当众讲话,害怕在别人面前做一些事情,如吃饭、写字、演奏乐器等等。
社交焦虑是一种交往心理障碍,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


41 、什么是恋爱?健康的恋爱心理包括哪些要素?

  恋爱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给男女之爱下的定义是:“恋爱是一种与异性接近的欲望,是一种欲求两人合而为一的冲动。”
  健康的恋爱心理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终身伴侣;恋爱的双方要追求思想感情的一致;恋人之间尽量做到心理相容;恋爱过程中要有健康的理智感。


42 、正常的性心理的发展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1) 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 岁) 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阴毛。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和难为情,他们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
  (2) 向往年长异性期。即性萌发期,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恋年长异性现象,恋长者少年对成年或老年异性出现依恋。
  (3) 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4) 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


43 、什么是性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性健康定义为:“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性不单纯是肉体的需求,还有丰富的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内涵。


44 、性心理健康的评定有哪些标准?

  性心理健康评定标准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个人的身心应有所属,有较明显的反差。如果性别角色不明,就难以实施健全的性行为与获得美满的爱情。
  二是个人有良好的性适应,包括自我性适应与异性适应,即对自己的性征、性欲能够悦纳,与异性能很好相处。
  三是对待两性一视同仁,不应人为地制造分裂、歧视或偏见。对曾因种种历史原因形成的一切与科学相悖的性愚昧、性偏见及种种谬误有清醒的认识,理解并追求性文明。
  四是能够自然地高质量地享受性生活。


45 、婚前性行为有什么危害?

  心理和谐的爱情(心理相容性) 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双方的生活志向、理想和目标大体一致,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另一是双方的性格、爱好、兴趣、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和谐,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感情要素。热恋中的年轻人,随着爱情的深化,出现一定程度的亲昵行为,如拥抱和接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社会可以接受的。当今多数成人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可取,故应采取措施防范。
  婚前性行为往往导致性关系随便、道德观念淡薄、性生活紊乱以及性病的传播等。婚前性行为大多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双方常伴发紧张、害怕、恐慌等心理和不道德感与羞愧感,极易引起性反应抑制和性焦虑的发生,从而导致心因性阳痿、早泄和性乐障碍。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夫妻婚前有性行为者,婚后不和睦的发生率高。


46 、如何对待青春期性冲动?

  随着性生理的成熟,产生性意识,对性感兴趣,甚至有性要求,这是正常的和无法避免的现象。怎样才能较好地控制,从容平淡地渡过青春期性冲动的危险期呢?
  (1) 首先要接受性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懂得一些性常识,从而对性有一个科学的了解,以健康、正常的心态去接受性。  
  (2) 树立远大志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减低对性的关心。
  (3) 要有性道德观及意志力,珍惜童贞。在校青少年必须理智地禁欲,这对身心健康发展大有益处。要增强理智,学会通过恰当的途经来调节自已的情爱和性爱的需要。坚决反对所谓泛爱和性解放。
  (4) 不要去看有关性方面的小说、杂志、电视和电影,见到这方面的东西尽量回避,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学习上,不给自身性唤醒的机会。


47 、什么是性骚扰及性侵害?

  凡是不受欢迎的性方面的示好行为、性要求,或其他带有性意思的语言或行为,都可构成性骚扰。从最轻的性骚扰到最严重的性侵害,情况如下:

  性别骚扰:因性别而被侮辱、蔑视或歧视的感觉,如:“你是女的,你肯定干不好”、“你很波霸”等。

性引诱、性挑逗或性暗示:指不受欢迎、不适当或带有性暗示的口语或肢体动作,如:讲黄色笑话、展示色情图片、抚摸胸部或其他私处、带有性暗示的动作。

  性索贿:以索求性服务或与性有关的行为,来作为交换利益和处罚的行为,如:以约会或占便宜作为加分或及格的条件。

  性要挟:以威胁、惩罚来强迫进行性活动,或与性有关的行为,如:约会中的强暴。

  性侵犯:指一般性侵犯、性攻击与强制性交行为。


48 、如果遇到性骚扰怎么办?

  (1) 大声说“不”。首先,如果你有不舒服的感觉,千万不要怀疑,更不要犹豫,大声说:“不要”“我不喜欢”“不舒服”,请对方立即停止,即使他是你所尊敬的师长。
  (2) 立即反击。抓住不当触摸的手,并理直气壮地表达你的愤怒,甚至拿手边的物品,如:雨伞、书包、鞋子等起来反击。让别人知道,让现场周围的人知道他们才会注意这件事,并且帮助你;如果你独自一个人,事后请马上告诉父母、老师、同学,一起想出一些办法,阻止性骚扰继续发生;如果是在校内发生,应该向学校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机构报告,获得帮助。
  (3) 确定怀疑。如果不太确定是否被骚扰了,更要立即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及怀疑被性骚扰。
  (4) 事后行动。如果错失了立即反击的机会,你要做的是:勤加练习迅速反应且有效的阻止,并向相关单位提出申诉。


49 、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毒通常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 。是由艾滋病毒 (HIV) 引起的传染病。它破坏人体内免疫系统功能,引起一系列不可治疗的细菌、病毒感染和肿瘤等各种疾病,最后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主要有以下三条传播途径
  (1) 性传播:与艾滋病病人或病毒感染者有性接触,而不使用避孕套者最易感染。
  (2) 血液传播: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过的注射器、针具、以及输用未经检测过的血液。静脉注射毒品并共用针具者最危险。
  (3)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母亲可将病毒传给胎儿。


50 、什么是艾滋病毒感染者?

  传染上艾滋病毒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外表上和健康人完全一样。如果没有经过验血,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已经传染上了这种致命的病毒。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都含有艾滋病病毒,传染性很强。和他 ( 她 ) 们发生性关系是非常危险的。

51、春天需要注意哪些心理疾病呢?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本应该是个美好的季节,但对于部分人来说,3-5月份又是心理疾患高发的时候,这也就是俗话“菜花黄,痴子忙”的由来。发病的先兆表现主要有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如失眠、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易疲劳等。

 哪些疾病易复发? 

慢性疲劳综合症:可表现困乏、周身不适、情绪低落、压抑郁闷、生活乏味、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爱发脾气、不想上班等症状。

 抑郁症:抑郁是心理的“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失调病症,表现为平日比较沉默寡言,喜欢沉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这时应避免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

 精神分裂症:表现突然的头痛、头晕、心烦、多梦或失眠;无缘无故发脾气,情绪易激惹、见人见物常不顺眼,遇小事纠缠不休;敏感多疑;孤僻,不与人交往,对亲友冷淡;话多,好诡辩,爱管闲事;生活懒散,不讲卫生;思想混乱,胡思乱想,记忆力下降;出现幻听、幻视;工作能力下降,办事丢三落四,记忆力明显减退等。

考试焦虑症:决定自己命运的考试可导致心理压力明显加大,如考博在春季,精神紧张造成许多学生神经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不足、烦躁易怒,甚至产生放弃学习和弃考的情绪。发病原因知多少春季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加上气温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影响到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特别是青春期较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生活中一些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事,遇上这个季节便可成为不稳定因素。

 此外,病人体内褪黑素的相对缺乏,没有遵医嘱维持治疗,擅自减药、停药或换药,心理压力加大及社会适应不良等因素都可导致疾病发生。预防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在春季宜加强保健和治疗,以预防为主。 对于一般的心理疾病,应避免过度疲劳,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家属要给予多方面的关怀和支持,尤其是心理方面,尽量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注意调节好孩子的考前情绪,一旦发现自身及家人有精神方面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为此,医生开出以下快乐处方: 1.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精神类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 2.每天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坚持1~2小时; 3.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朋友聚会,保持与他人的沟通; 4.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重塑自己的性格。 




(编辑:Admin)